Sorry, 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visit this website.
hamburger overlay

不同血糖指标的意义

要知道血糖监测的频率,首先要了解不同血糖指标的意义

空腹血糖:

是指隔夜禁食8-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(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),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属于空腹血糖。监测空腹血糖,可以排除相关影响因素,最真实的反映血糖控制情况,同时可以检验药物治疗,尤其有助于发现低血糖。正常空腹血糖应<6.1mmol/L;。若空腹血糖在6.1-7.0mmol/L之间,则需要加强血糖控制;若空腹血糖超过7.0 mmol/L,说明血糖控制差,亟待调整。 [1]

凌晨3点血糖:

必要时监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,究竟是由于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不足引起的“黎明现象”还是由于降糖药物过量导致夜间低血糖引起的“苏木杰现象”,两种现象的处理截然不同。[2]

餐前血糖:

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。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胰岛素(或口服药)的量。[1]

餐后2小时血糖:

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,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。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患者和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血糖者。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者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。[1]

睡前血糖:

反映机体对进食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。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,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。

随机血糖:

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测得的血糖,在怀疑有低血糖或明显高血糖时随时检查。正常人随机血糖不超过11.1mmol/L。

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:

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长期血糖监测的目标,通常3个月检测一次,反应2-3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。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血糖仪检测出来,但可用于判断血糖自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监测次数是否足够,按照2013年版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》,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为<7%[1]。它的水平与血糖的平均值有一定关联,因此通过血糖仪检测显示的一定时间内(7/14/30/90天)的平均血糖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。如平均血糖在7.0mmol/L,HbA1c水平大致在6%左右,血糖控制良好。而若平均血糖在13.4mmol/L以上,HbA1c水平则极有可能已超过10%,血糖控制亟需调整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短期的血糖波动情况。所以《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(2015年版)》指出,自我血糖监测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,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指标,两者缺一不可。


参考文献:

1.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,中国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,《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》,2012

2. 依貂,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,《糖尿病新世界》 , 2013 (10) :36-37.

Related Articles